以餐饮为笔绘产业宏图 用帮扶作墨书振兴新篇
—访重庆市璧山区民营经济协会会长、重庆锦宏居餐饮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强
编者按:
在时代的浩瀚洪流中,每一个历史瞬间都似汹涌澎湃的巨浪,有力地拍打着时代的脉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总有一群卓越不凡的身影,于这波澜壮阔的浪潮里奋勇崛起,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他们以气吞山河的勇气、坚如磐石的信念和炽热似火的家国情怀,在各自的领域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用拼搏与汗水书写着波澜壮阔的传奇篇章。
在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一承载着全国人民殷切期望、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关键时刻,一位来自重庆的企业家,以其坚毅不拔的姿态,勇毅地扛起了民生福祉与乡村振兴的千钧重担,稳稳地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他,就是中国民主建国会重庆市璧山区工作委员委副主委、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十一届重庆市璧山区委员会常委、重庆市璧山区民营经济协会会长、重庆锦宏居餐饮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强。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汪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为时代发展贡献着属于自己的磅礴力量 。
创新如笔,勾勒餐饮传奇画卷
1996年,餐饮行业宛如一片未被完全开垦的沃土,散发着诱人的商机气息。汪强,这位敏锐的开拓者,毅然决然地放下长途运输行业的安稳,投身于餐饮创业的浪潮之中。在璧山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播下了锦宏居大酒店的第一粒种子。
创业初期,困难如同荆棘一般,肆意生长。锦宏居大酒店就像一个初入江湖的小侠客,名气尚微,客人寥寥无几。每一次敲响客户的门,汪强的心都紧张地跳动着,那扇门仿佛是他通往成功的唯一通道。他眼中闪烁的真诚光芒,不仅是对菜品的自信,更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怀揣着满满的热忱,带着精心准备的菜谱,挨家挨户地推销,用朴实而充满感染力的话语,就像在讲述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将每一道菜品的独特之处娓娓道来,并根据客人的喜好,量身定制专属餐单。他的坚持与用心,如同春日暖阳,渐渐融化了客户心中的疑虑。那些抱着试一试心态的客人在品尝过后,都被锦宏居的美味所折服,锦宏居大酒店也因此慢慢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常客。
上世纪90年代,璧山办酒席的传统习俗中,“四整——整鸡、整鸭、整鱼、整肘,是餐桌上的必备菜品。然而,细心的汪强却发现,每次酒席过后,这“四整”总是会剩下许多,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他深知,墨守成规只会让企业陷入困境,而创新则是破茧成蝶的唯一途径。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带领团队,如同勇士挑战巨龙一般,大胆地打破这一延续多年的传统,将鸡、鸭、鱼、肘分割做菜。经过精心烹制,这些分割后的菜品变得更加入味,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新菜式如同一朵朵绚丽绽放的花朵,丰富了餐桌的同时,也惊艳了食客们的味蕾。汪强的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赢得了客人们的青睐,更像是一阵春风,吹遍了璧山的餐饮界,引领了当地餐饮的发展潮流,吸引了众多同行纷纷效仿。
随着生意的日益兴隆,汪强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在璧山餐饮行业的版图上精心布局。绿岛大饭店、兴翰大酒店、味庄餐厅等一家家门店如璀璨的明珠相继开业,最终汇聚成了如今的锦宏居餐饮文化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始终是他坚守的灵魂。公司就像一个充满创意的魔法工厂,要求每位厨师每月研发两道新菜。每一道新菜品的诞生,都如同孕育一个新生命,研发团队会反复研讨,不断提出意见,精心雕琢,力求在色香味意形养等各个方面达到完美,以满足顾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菜谱也如同灵动的四季画卷,随着季节的更替、客人的需求而不断更新,走个性化订制的道路。“我们会根据当季最新鲜的食材为客人配置套餐,也会综合考虑客人的喜好、年龄、健康状况、地域差异、民族习俗等因素。比如,为糖尿病患者避开豆汤类、甜品食物;针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不同口味偏好,精心设计菜品。”汪强在谈及这些时,眼中满是对顾客的关怀与用心。
在29年的漫长岁月里,汪强凭借着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在餐饮行业深耕细作。他的企业如同屹立在璧山餐饮界的一座巍峨山峰,成为了行业的标杆旗帜,斩获了“重庆十大明星企业”“重庆老字号企业”“璧山区爱心企业”等诸多荣誉。
而他本人,也如同一位备受瞩目的行业巨星,荣获“民建中央脱贫攻坚先进会员”“中国饭店业优秀企业家”“重庆餐饮30年杰出贡献人物奖”“中华金厨奖”“璧山区企业创新型人才“璧山区领军民营企业家”等众多称号。但汪强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创新的道路永无止境。作为璧山区餐饮商会会长,他积极带领同行共同进步,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之路。他常说:“我要多去接触经济发展前沿城市的创新事物,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让自己和会员们都能充满更多的创新活力。”在他的带领下,2023年璧山区餐饮商会被全国工商联评为“全国四好商会”,璧山餐饮行业正以蓬勃的姿态,不断向前发展。
心系民生,奏响为民代言最强音
汪强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他就像一位时刻关注民生疾苦的守望者,无论是停车难题,还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亦或是农业发展、餐饮业转型升级等,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和关切的目光。
“停车难”,这个让无数车主头疼不已的问题,也深深困扰着广大餐饮业主。2020年5月5日,当看到收停车费的协管员给车辆留置缴费二维码单时,汪强陷入了沉思。他想:“可不可以考虑在停车指示牌上或集中路段设置停车收费二维码,这样车主就不用担心缴费二维码单子被风吹走或是没留意到缴费单了。”作为时任人大代表的他,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深入调研,走访了许多车主和相关部门,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调研过程中,他听到了车主们的抱怨,看到了他们为找停车位而焦急的神情,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解决问题的决心。最终,他撰写了《关于规范停车秩序提升城市形象》的建议。这份建议饱含着他对城市发展的关切和对群众需求的理解,被璧山区人大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案。在交巡警支队、城管局执法支队和绿发公司的协同努力下,他的建议得到了有效落实,限时缴费停车方案的实施,让停车难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当车主们发现停车缴费变得如此便捷,不再为找不到缴费单而烦恼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惊喜和感激的笑容。那一刻,汪强看到的不仅仅是停车难题的解决,更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回应,他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十三年前,当他还是政协委员时,就十分关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调研中,他发现农村饮用水消毒配比没有专业、统一的标准,村里的水管员也缺乏供水安全的专业培训。看到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他心急如焚,仿佛能看到村民们因饮用水不安全而遭受的健康威胁。他深知,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关乎着每一位村民的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于是,他立即提交了相关建议,积极推动璧山区供水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为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如今,作为政协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的特邀列席人士,汪强更加积极地建言献策。针对璧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耕地少的现状,他提出了《加快发展璧山区现代都市农业的建议》;针对传统餐饮业转型升级缓慢的问题,他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餐饮业提升城市烟火气的建议》。同时,他还撰写了《加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素保障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区政协大会发言材料,均得到了采纳。在市政协会议期间,他总是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2024年市政协大会期间,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定信心促消费》成为了2024重庆两会特别报道的内容之一。他感慨地说:“从最开始认为政协委员的声音很小,到现在深刻感受到委员心声在协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身为政协委员我无比骄傲。我们要做好参政议政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群众知道政协组织和我们政协委员都在为他们做实事,从而凝聚各界群众的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
联动川渝谋发展,出彩双城“经济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饱含国家对川渝两地的殷切期望。政府工作报告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重庆市璧山区民营经济协会会长,如何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从而助力将党的两会精神全面落实于川渝大地之上?
为此,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汪强给出了答案:带动两地民营企业通过产业分工、贸易分工、要素分工和价值链分工,寻求高质量区域分工合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助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因责任而奋进,因勤奋而收获满满。近年来,汪强撰写了200余篇宣传稿件,其中不少被中央统战、中华工商时报等众多媒体平台采用。他撰写的110多篇提案、建议、社情民意,也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民建重庆市委会评为优秀会员、民建重庆市委会优秀企业家会员、民建重庆市委会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曾多次被璧山区人大、璧山区政协评为“优秀人大代表”“优秀政协委员”,被璧山区委统战部评为“信息撰写先进个人”“全国两会期间信息工作优秀信息员”。在汪强看来,做好建言资政和宣传报道工作,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常说:“不当局外人,握好笔杆子,发好委员声。我要端好调查研究的‘碗’,吃好参政议政的‘饭’,发好统一战线的‘声’,在建言资政和宣传报道工作上不断努力,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多党合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尽心帮扶,谱写乡村振兴动人乐章
在汪强的心中,助力乡村振兴、关爱困难群众,是他一生都要坚守的使命。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播撒着希望的种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2022年6月20日,正值青花椒采摘的繁忙时节,璧山区三合镇二郎村4组的花椒田里,出现了一群忙碌的身影。汪强带领着餐饮商会的十余名会员,穿梭在村民徐某某的花椒田中,他们熟练地剪枝、剔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徐某某是二郎村的低保户,天生双耳失聪,又因股骨头坏死无法劳作。看着家里3亩成熟的花椒无人采摘,他心急如焚,那焦虑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助。汪强得知这一情况后,毫不犹豫地组织人员前去帮忙。不仅如此,他还以每斤高出市场收购价 5毛钱的价格,全部收购了徐某某的花椒,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徐某某的燃眉之急。徐某某看着这群忙碌的身影,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那泪花里,饱含着无助时得到帮助的感激,更有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虽然他无法用言语表达,但他紧紧握住汪强的手,传递着千言万语都无法诉说的感恩之情。
2024年,为了解决璧山区璧城街道东关社区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汪强建立了东关老年食堂。在这里,老人们能吃到价廉食优的美味。虽然目前食堂处于亏损状态,许多人都劝他放弃,但他看着老人们在食堂里吃得欢乐、笑得开心,坚定地说:“看着老人们在食堂里开心地吃着饭菜,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食堂,更是老人们的温暖港湾。哪怕目前食堂亏损,我也绝不能放弃,这是我作为企业家对社会的承诺,也是我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他的话语,如同铿锵誓言,回响在东关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每一位老人的心。
帮助困难村民采摘、收购花椒,建立社区老年食堂,这些仅仅是汪强助力乡村振兴,勇担社会责任的冰山一角。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冲锋在前,组织发动民建会员和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成为了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璧山区餐饮商会与正兴镇大面坡村、丁家街道三五村、三合镇二郎村这3个市级脱贫村达成认购协议,帮助他们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无论是儿菜、血橙,还是沃柑、脐橙、花椒,只要农户的产品销售遇到困难,汪强都会伸出援手。为了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实现农副产品从田间到饭桌的无缝对接,他带领大家深入贫困村,以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并组织人员帮助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摘、装运,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的三年里,汪强本人的企业带头扶贫采购农产品170万多元,带动会员企业采购农副产品496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汪强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针对丁家三五村当季蔬菜大量上市、价格低且销售不佳的问题,他多次组织召开商讨会,为“扶贫车间” 出谋划策。他让车间将过剩的蔬菜,如萝卜、儿菜、白菜等,加工成咸菜再进行销售。这一举措,既延长了产业链,又避免了产品烂市,切实保证了贫困户增收。如今,曾经的“扶贫车间”已华丽转身为“振兴车间”,拓展了业务,开始加工泡椒、泡姜、皮蛋、咸鸭蛋等农副产品,年销售农产品达30多万元,带动了周边14位村民就业增收。
“农民穷,根在产业贫!”汪强深知产业发展对于农村的重要性。因此,他把帮扶的重心放在帮助农村发展产业上。一方面,他组织发动民建会员和商会企业家优先招聘困难家庭成员,为13位困难家庭人员提供了进城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为愿意从事养殖业的贫困户免费提供鸡、鸭、鹅、猪仔230多只,帮助农户发展养殖业。他还利用餐饮商会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免费为脱贫家庭成员提供劳动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81人,其中11人从事餐饮业。因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2019年汪强被民建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作为万企兴万村的积极响应者,他对接了璧山区广普镇的大石塔村和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为大石塔村送去桃苗,为华溪村的农户开设餐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汪强也因此被璧山区委、区政府授予“民营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先行官”。
“助力乡村振兴,委员责无旁贷。” 汪强坚定地表示,他将继续做好农产品帮扶采购工作,更加注重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发动企业在农村休闲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上落地生根,竭尽全力助推农村产业化发展。他深知,作为政协委员,与党同心共创伟业,是他一生最激情、最光荣的事业。
汪强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激情与奋斗的传奇,是一段关于责任与担当的佳话。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企业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一个政协委员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一个社会公民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精神的闪耀,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追逐梦想,积极地面对挑战,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妨想想汪强的经历,想想他是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或许,我们就能从中汲取到前进的动力,找到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未来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以汪强为榜样,在逐光奋进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