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旅融合 迸发活力

来源: 内蒙古日报 时间: 2022-09-18 作者: 冯雪玉

刚刚过去的8月,北疆大地沉浸在草原文化节的欢乐中,25项文化活动轮番登场,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成功举办了19届的草原文化节已经成为我区文化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映射出我区文旅融合、迸发活力的非凡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大文化和旅游业综合效应,用大格局、大手笔推动文旅事业全面繁荣发展,谱写了文旅事业的崭新篇章。

  传统文化“活”起来

  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绚丽多彩,拥有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长城文化、河套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武安州辽塔保护修缮工程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初步验收;红山文化遗址、辽上京城和祖陵遗址、阴山岩刻遗址、“万里茶道”内蒙古段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黄河文化系统保护工程启动实施,黄河流域文物资源系统调查和黄河聚落遗址考古研究工作全面展开;启动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计划,目前在建的3处是:清水河县的北堡明长城、呼和浩特市的坡根底秦长城、包头市固阳县的秦长城。

  全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不可移动文物数以百万计,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大省。走过十年,我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找到了新的呈现形式、表达方式,收获了更丰富的时代价值。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博物院策划了“一起pick内博最美国宝”活动,让顶级藏品“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而每逢春节、端午这样的传统佳节,内蒙古博物院也会策划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生动展现文物背后的故事。

  今年初,自治区一批非遗试点落户百姓身边。这些非遗试点包括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就业工坊、非遗曲艺书场、非遗研究基地、“非遗在社区”等等。如今,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已经蔚然成风。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0多个课时,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8个106处、自治区级项目545个908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人、自治区级传承人950人。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我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不断走进日常生活的同时,“活”起来也“火”起来了。

  公共文化“惠”起来

  舞台上、剧院里,好戏连台,精品剧目轮番上演;公园里、广场上,歌舞飞扬,群众捧腹欢乐开怀;图书馆、美术馆内,书香四溢,翰墨飘香,老少欢聚挥毫泼墨……

  走过十年,在我区文旅部门的努力下,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精神文化“大餐”。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期,是我区公共文化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区各族群众公共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的一个时期。全区建成公共图书馆117个、文化馆120个、博物馆178家、美术馆25家、苏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86个、嘎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1.25万多个,覆盖全区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契丹辽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全区每万人平均拥有公共图书馆面积和群众文化设施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全区建成数字加油站1934个,服务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累计服务农牧民300多万人次。

  文艺演出“火”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内蒙古文化影响力,全区努力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乌兰牧骑作为文艺界的一面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每年深入基层演出7000多场次,通过“网上乌兰牧骑”开展文艺直播7000余场次、政策宣讲3000余次、在线培训700余场次,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欢迎和高度赞誉。

  我区文艺院团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排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民族歌剧《江格尔》等7部作品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舞剧《骑兵》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124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推动下, 精品演艺、文创和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型马舞剧《千古马颂》,累计演出351场,接待观众34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布“呼和浩特传统10味”“赤峰12峰味”等12盟市美食IP,举办“内蒙古味道”国际蒙餐创意大赛和品牌发展峰会,“内蒙古味道”成为自治区文旅特色品牌。

  文旅产业“旺”起来

  为了让游客充分感受内蒙古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我区下大力气发展全域旅游。

  “十三五”时期,我区启动编制“乌阿海满”、黄河几字弯和自治区全域旅游等发展规划。满洲里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评定4A级旅游景区9家、3A级旅游景区13家。阿拉善盟胡杨林景区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呼伦贝尔大草原莫日格勒河景区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资源评价。

  我区还加快发展四季旅游,建设了内蒙古冰雪运动中心、牙克石滑雪场等一批冰雪运动场馆场地,大力推广普及冰雪运动项目,推出冰雪那达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呼伦贝尔(海拉尔)冬季英雄会、“助力冬奥”冬季冰雪运动会等冰雪季系列活动,内蒙古成为中国冰雪旅游的新热点,仅2019年冬季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740余万人次。

  一大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县)、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精品旅游民俗村应运而生,“云演艺”“云展览”及数字艺术等新业态逐步占据市场,“内蒙古礼物”等文创旅游商品创意无限,深受游客喜爱。

  走过十年,我区围绕全域全季、差异化高端化的旅游发展定位,推出更多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了更多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特色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正在让内蒙古的旅游从东到西火起来,一年四季热起来。

  文化铸魂,自信逐梦。走过十年,内蒙古文化建设乘势而上,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焕发活力,一幅彰显内蒙古精气神的宏伟画卷正在北疆大地徐徐展开。(冯雪玉)


责任编辑:何永明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