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翠阁】李后强序《宕渠密码》及专家学者评说

来源: 企业家日报网 时间: 2022-09-10 作者:

热爱

是破解地域密码的真正钥匙

《宕渠密码》序


作者简介

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

在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我多次去渠县调研,每次都感到余兴未尽,时间仓促,总觉得那里有一种特殊的磁场在吸引着我。在土溪,我看到了汉阙的神奇余光;在城坝,我看到了大汉的盖世辉煌;在金榜园,我看到了人才的迭代流芳;在县城,我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在渠江,我感受到了浩浩荡荡的巨大力量!

更有趣的是,渠县当地人跟我座谈聊天,不是说“我们渠县”,而是说“我们宕渠”,这事引起了我的好奇。渠县,为何称为宕渠?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宕渠”的真相。宕渠是古代地名,秦置。“石过水为宕,水所蓄为渠”。这是《辞源》的解释。实际上,如果这样理解“宕渠”二字,那就与该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宕渠,山名,因以县名”。这是《后汉书·吴汉传》的说法。另一说是,因有宕水和渠河而谓之宕渠。还有一说,宕为古人居住的洞穴或高耸的房屋,渠为板楯蛮使用的防御工具。我认真阅读了知名作家、地域文化专家戴连渠给我提供的当地许多地理历史书籍,让我知晓了宕渠的前世与今生、波澜与壮阔、博大与精深。专家们以发掘的“宕渠”瓦当图片,证明了城坝是宕渠城所在地,这是极为重要的发现,使我大长见识,醍醐灌顶。

我很看重渠县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对汉阙情有独钟。2020年6月16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文化研究中心在达州成立。我带领调研组曾两次到土溪镇专题调研,得到了达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渠县四大班子的支持与帮助,深受感动和教益。我也尝试用“离合体”方法和古天文知识探讨汉阙沈府君的主人究竟是谁?初步推测是东汉永昌太守巴郡宕渠人沈稚,成果发表在《中国西部》杂志。因为市委领导重视,加上达州巴文化研究院同仁的鼎力推荐,文章后来又发表在《达州日报》生活周刊,通过新华社、澎湃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转发,产生了较大影响。

今年初春,戴连渠、戴馥霜把历经数年完成的30余万字的大作《宕渠密码》送来,邀请我作序。我品读书稿后觉得,应该写点文字向读者做个交代,便欣然同意了。我知道,戴连渠、戴馥霜父女二人,一个工作在地方档案馆,受聘文学院担任管理工作,一个在读研究生,他们都不是文博专业人员,但做出了专业人员的成果。《宕渠密码》涉及面广,包含地理、人物、历史等多个方面,他们对文献史料加以梳理分析,罗列出文物历史、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红色文化等主脉名目,甚至把宕渠进士、诗人等贤达籍贯的分布情况也挖掘出来了,很多需要用长篇大论才能解释清楚的现象规律,他们用图表、图片等进行展示,让人一目了然。

在厚重的书稿中,我读到了戴连渠、戴馥霜父女俩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字的热爱,也感觉到他们选择到了自己行走的正确路径。

对家乡的热爱。渠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具有无穷魅力。戴连渠、戴馥霜对汉阙、城坝、渠江、文庙等文化景物有着独特情怀,将自己的热爱之情寄托于山川、河流、草木、文物,用情用心书写与人们距离最近的、大家引以自豪的、能引起共鸣的事件与人物。这种倾情撰写的著作,自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好像书中的地理、人物、事件都在身边,真实可信,伸手可触。我领悟到,热爱是研究写作的不竭动力和思想源泉,是他们破解宕渠密码的钥匙。

对文字的热爱。写作文史类著作,需要耐心与恒心,需要眼力与笔力,需要研究与梳理,需要甘坐冷板凳的坚守精神。若是没有对文字的热爱,对写作的执着,戴连渠、戴馥霜是写不成此书的。作者孤寂地穿越历史的天空,大多时间据守在档案馆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寻找线索,鉴别证据,还要花时间、精力、经费去实地采访、拍照,最后才能形成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他们过去一直在行走,一直在进行文字的长途苦旅。



因热爱而定位写作领域。每个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强项也有弱项,不能全面发挥。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到自身智能的支点,让天赋潜能得到充分的爆发,从而取得优秀成就。戴连渠、戴馥霜因为热爱家乡和文字,从以前的文学创作和调研论文写作,毅然转向对宕渠历史星空的仰望,猛然发现身边的事件与故事是那么精彩,于是潜心撰写区域性很强的地理、文史、人物专论。近年来,他们结合自身的爱好,在档案馆、图书馆挖掘富矿,满腔热忱地深耕在宕渠历史地理文化的沃土之中,进行地域密码破译,研究渐入佳境,越写越有热情,专著纷纷出版。

因热爱而跨界深度探索。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说过,已有的阅读或者知识,可能成为新学习新体验的障碍。一般来说,跨界成事的概率更大,因为擅长的东西既是学者的长板,也可能成为学者的陷阱。戴连渠、戴馥霜找到写作领域的定位后,静心沉心在这个深厚的领域,慢慢扎根,虚心请教,收集大量与宕渠有关的文史资料,去伪存真,巧妙焊接,用耐心培育出成功的果实,写出这本学术含量很高的专著。从这本书稿中,我读到了思维敏捷,文字流畅;读到了地理风情、跌宕历程;读到了鲜活人物,鲜明形象;读到了写作手法的多样性,史料运用的熟练性。反而没有感觉到,文史的枯燥与呆板,论述的艰涩与杂陈,说明作者跨界取得了真进步、新收获。

戴连渠、戴馥霜父女联手研究和写作,很有西汉司马家族的遗风,也有北宋三苏父子的诗韵,是言传身教的案例,更是优良家风的弘扬。家国同构,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民族基因的遗传和优秀文化的继承,就要靠无数小家的守望和个人力量的聚变。希望有更多父母以身作则,而不是越俎代庖,树立好家规,传承好家风, 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宕渠密码》系统全面,纵横捭阖,谈古论今,生动耐读,是难得的地域文化佳作。阅读此书,不仅是知识的扩容,还有智慧的提升。我最大的收获是,再次认识到,兴趣是持续的动力,热爱是成功的钥匙。戴连渠、戴馥霜父女因为热爱故土、热爱文字,深入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懈拓展,既破解了宕渠历史地理文化的密码,又释放了自己写作研究的潜能。戴氏父女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都在此书中。

是为序。

2022年4月6日于成都


专家学者评说

1

杨牧(中国著名诗人,新边塞诗领军人,中国诗歌学会原副会长)——

连渠:这本书如你一直以来所致力的那样,仍是关于渠县的历史遗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考证、记述、辩析和阐释,不同的是,内容更翔实,文体更多样,有些记述更加生动,特别是增加了大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红色记忆,有着虚构类文学不可取代的意义。我曾经说过,我对这类史性文字尤怀敬畏,我们这些弄“创作”的,成天文啊诗啊,弄不好折腾了一辈子,最后所有墨迹都荡然无存;而你的史性记录反倒会越久越牢固,甚至你记录的那些遗迹都不存在了,你的这些文字还在,最终成为贵如黄金的“活化石”(尽管是两个不尽相同的领域)。

而你,几乎是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这就非常了不得。鲁迅说过一个意思,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你的可贵就贵在只骑“这一匹马”,做“这一件事”,做深,做透,做到极至。专家也就是这么来的。

一个地域,如一个人,什么都不是偶然的,他的资秉,他的习性,他的情商、智商,应该都有基因可寻。渠县人的睿智、坚韧、崇文、尚义等等品格,自然也不是空穴来风,而且远不止我们已表述的这些特征。你所发掘、记载的一切,既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实,既是一种祖德祖风、文质文脉,也是我们宕渠子民的DNA,它会让我们不断追问:我们是从哪里来?怎样来?我们为什么是我们?我们还会向哪里去?怎样去?……这些都很重要,因为它正是我们这些“宕渠人”的历史自觉、生命自知和文化自信。而你的最大功劳,或你的这类书的最大价值,也在于给了我们一把打开过往也打开未来无限可能的宝贵钥匙一一《宕渠密码》。

我们应该感谢连渠。

2

李学明(四川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 —

这是继《宕渠遗存寻觅》《宕渠流韵》《宕渠记忆—遗址遗迹篇》《中国汉阙之乡—渠县汉阙全集》之后书写宕渠的又一力作,前两本是用脚走出来的厚重的田野调查,全面细致;第三本是用镜头记录的渠县地面各级保护文物的遗址遗迹图册;第四本是既有渠县汉阙详尽的实地考察和全面解读,又有珍贵的档案佐证。

这《密码》,解读了宕渠多少隐秘的信息呢?密码之一,密就密在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有土著的賨人,号为神兵,最后淹没于历史的长河,本书是第一次展示;其崇文尚义精神不仅仅诠释“巴有将蜀有相”。密码之二,密就密在文化厚重,春秋战国时建有賨国都,秦筑宕渠城,汉代增修车骑城,更有汉阙屹立世界两千年。密码之三,密就密在人文鼎盛,一直延续至今且风华正茂,中国汉阙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文学之乡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这部书沿着历史的轨迹,从地域探究,历史推介,文化传承等方面或论述或阐释或白描或抒发,从不同角度、维度、宽度揭谜而揭密宕渠,是巴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基础著作。

阅读、研究、传承宕渠文明,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五部专著在手,可以

珍藏也!

3

周啸天(四川大学教授,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 —

此书沿着賨人文化、汉阙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等历史脉络,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是一本难得的了解渠县的好书。

4

贺享雍(中国著名乡土作家)— —

《宕渠密码》是连渠先生父女继《宕渠流韵》之后,向读者捧出的又一部有关渠县历史文化方面的文史著作。如果说《宕渠流韵》是从广袤无垠的宕渠乡村大地寻找渠县人乃至中华民族之根,那么这部《宕渠密码》,作者则以更广博的视野,从一册册发黄的档案和典藉中打捞与整理出来的一本涉及渠县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教育、灾变、战争、民俗、考古、语言、艺术、体育、人物等内容,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更丰富了渠县人的精神家园。

连渠先生是一位勤奋的地方文史学者,无论前些年的田野考察,还是近年来埋头古籍,他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乐在其中,诚如古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祝愿连渠先生取得更大成就!

5

任芙康(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曾任《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主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评委,第七届、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

翻读完大著,確乎是老家一部货真价实的“密码”。着眼方方面面,将宕渠这片古老土地的沧桑岁月,梳理出了清晰的轮廓。

拿得出手了。


责任编辑:袁乙恒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