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高新材:雕琢民族品牌,精研环保材料
—访苏州瑞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高金岗
编者按:

在长三角腹地的太仓市璜泾镇,一座占地200亩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是苏州瑞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也是中国汽车内饰环保材料领域的创新高地。从12亩的小厂房起步,到成为太仓市首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TPO内饰革,到如今在新能源汽车内饰材料市场占据较大份额,瑞高新材的发展轨迹,恰似一部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微观史诗。这家由"能折腾"的创始人高金岗带领的企业,用二十余载的坚守与突破,在环保材料的山峰上踏出了属于中国民族企业的攀登之路。
破茧:从阻燃革到TPO的技术突围战
1991年的春天,黑龙江省鹤岗市鹤特丽合成革厂的实验室里,年轻的工程师高金岗正盯着一堆泛着微光的合成革样品眉头紧锁。当时我国铁路客车座椅蒙面革大多采用聚氯乙烯材质,阻燃性差的问题如同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世界多数国家早已制定了严苛的铁路防火标准。这个来自铁道部的研发任务,成了高金岗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大挑战——他要在全国21家湿法合成革厂家中,做出别人做不出的"独家"产品。

阻燃剂在湿法生产中析出的难题,像一堵无形的墙挡在研发之路上。为攻克这个技术瓶颈,高金岗开始了往返于黑龙江化工研究所与烟台合成革总厂的 "取经" 之路。40多天的出差奔波让同事误以为他"走丢了",背着阻燃剂坐火车时被乘务员当成汽油的尴尬,在如今看来都成了创业初期的注脚。当我国首例难燃级合成革在实验室诞生,氧指数达到30% 的检测报告摆在面前时,高金岗知道,这只是攀登路上的第一个山坳。
1999年底,在太仓创业的高金岗,将目光投向了汽车内饰材料领域。彼时国内TPO(热塑性聚烯烃类)材料完全依赖德国巴斯夫、美国陶氏等国外巨头供应,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如同一道壁垒。"如果我们能做出来,就是民族英雄",客户的这句话点燃了高金岗的研发热情。他带领团队投入6000多万元,组建4支研发团队,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可参考的情况下,开始了长达4年的攻坚。
2015年冬天,当安全气囊在0.04毫秒内爆破时,仪表台的TPO材料如预期般精准撕裂却未产生一丝粉尘,高金岗和70岁的专家在太仓与浙江台州之间往返无数次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这款填补国内空白的TPO内饰革,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将材料价格降至100多元每平方米,为中国汽车制造业降本增效撕开了一道突破口。如今,瑞高新材的TPO产品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占主导地位,成为比亚迪、吉利等一线车企的核心供应商。
攀登:新能源浪潮中的绿色转型密码
新时期,我国经济格局深度重塑,能源转型浪潮汹涌澎湃。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能源技术革命高歌猛进、非化石能源加速替代以及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大背景下,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的稳步推进,犹如一把双刃剑,为整个能源领域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抛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时代洪流中,唯有练就过硬内功,方能乘风破浪、勇立潮头。瑞高新材的成功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坚定执着的科研理念与对技术的不懈钻研。高金岗深刻认识到,欲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过硬的技术实力与强大的创新能力乃是不二法门。

作为创新驱动的领军企业,瑞高新材从2012年至2018年,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当时,销售额只有两亿多元,是民用业务支撑了汽车材料的研发,这一支撑持续了整整6年。”高金岗说。
2018年,中国车市迎来28年来首次下滑,一些老牌车企的倒闭让瑞高新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供应链欠款、大额研发费用、人才薪酬支出如同三座大山,让高金岗甚至动了破产的念头。
高金岗敏锐捕捉到市场痛点,带领团队研发的无溶剂PU表皮材料,以零甲醛释放的特性迅速成为市场新宠。与传统PVC材料相比,瑞高新材的PU、TPO材料不仅更环保,还具备轻量化优势,完美契合新能源汽车对"绿色+减重"的双重需求。从仪表台到门板,瑞高新材的产品如同汽车的"第二层皮肤",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为车内空间注入了健康与舒适的基因。

在位于太仓的生产基地,智能化生产线正在演绎着传统材料制造的革新。CNAS认证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进行- 40℃至120℃的极端温度测试,确保材料在各种环境下的性能稳定;生物基材料研发中心内,蓖麻籽提炼的高分子材料正在替代石油基原料,目前40%的生物基含量已让瑞高新材走在行业前列。"今年我们要把生物基比例提升到70%,同时保证材料性能达到75%的满意度。"高金岗的语气中透着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与巴斯夫成立的联合开发实验室,源于百余人的科研团队日夜攻坚,更源于累计112件授权专利(其中95件发明专利)的技术底气。
路虎车辆项目的开发历程,堪称瑞高新材技术实力的最佳注脚。当这家英国豪华车企对中国供应商提出严苛要求时,市场曾质疑"中国材料能否替代德国制造"。但经过4年努力,瑞高新材不仅通过了所有检测,更成为路虎内饰材料中唯一替代"德国制造"的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内饰领域,瑞高新材正以"材料定义汽车"的理念,将环保与性能的平衡点不断推向新高度。
远征:在产业链重构中锚定未来坐标
走进瑞高新材的展厅,从传统汽车内饰革到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复合材料,从生物基环保材料到有机硅高性能产品,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这家企业对 "绿色制造" 的理解。近年来,公司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彰显着公司创新驱动的成果和决心。

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江苏省绿色工厂等荣誉牌匾,见证着瑞高新材从行业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
在高金岗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份《汽车材料产业链白皮书》,里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上下游企业的技术节点。"未来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他深谙此道,早在2014年就与巴斯夫展开生物基材料合作,2018年成立苏州大学-瑞高联合实验室,2021年与四川大学共建绿色新材料实验室,2024年又获批备案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让瑞高新材在水性聚氨酯、生物基高分子等领域始终保持技术领先。

当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瑞高新材的目光已超越了单纯的材料供应商角色。在新能源汽车内饰表皮绿色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攻关"材料-工艺-装备"一体化解决方案,试图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分子材料专家们正在探索石墨烯改性复合材料的应用可能。这些前沿布局,让瑞高新材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你看那座高楼,"高金岗常指着厂区远处的轮廓对年轻员工说,研发就像攀援云梯——最怕的是站在原地不动。地基打得再牢,不往上搭砖,永远只是个地基。
"如今,这位"能折腾"的企业家又将目光投向了有机硅材料的国产化替代,这个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高端领域,正成为瑞高新材下一个攀登目标。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瑞高新材的发展轨迹勾勒出中国制造业的精神图谱:从技术跟跑到自主创新,从产品制造到标准制定,从本土企业到国际竞争。当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加速普及,当"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共识,瑞高新材用一块材料的进化史证明:真正的攀登者,永远在路上。或许正如高金岗所说:做企业就像登山,山顶的风景固然壮丽,但更重要的是在攀登中不断超越自己——因为山就在那里,而我们,永远向着更高处。
或许我们都该思考:在技术壁垒与市场变革交织的时代,当"德国制造""日本技术"的标签仍具惯性认知时,中国企业如何用一块材料、一项工艺、一组标准,重塑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坐标?瑞高新材给出的答案朴素却深刻——山从来不是障碍,而是攀登的理由;创新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必须。当更多中国企业以"遇到山就努力攀登"的姿态向上生长,或许终有一天,世界会看见:在制造业的峰峦之间,中国高度已是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