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当晨曦的第一缕金光穿透云层,洒落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那如鹏展翅的建筑群上,一个属于亚欧大陆的崭新篇章,在此庄严开启。
2025年亚欧博览会,这场汇聚了五洲目光、承载着丝路梦想的盛会,在激昂的国歌声中,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友好问候里,正式拉开了它恢宏壮丽的帷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国家各部委的重量级嘉宾,以及众多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这不仅是一场经贸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汇,一次对亚欧大陆共同繁荣未来的深情期许。
亚细亚与欧罗巴的深情对望:五十国共赴乌市之约
步入会展中心,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凉爽的空调风,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热烈与庄重。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各国风光与产业优势的短片,背景音乐是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现代旋律,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茶点的香气,以及人们低声交谈时带着不同口音的问候。这里,仿佛瞬间浓缩了亚欧大陆的万千气象。
据笔者在现场了解到的核心数据,这将是理解本届博览会分量与内涵的关键——组委会邀请了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与客商。这50个数字,每一个都代表着一段旅程,一种文化,一种合作的可能性。其中,有32个国家带来了他们的“国宝级”展品与项目,并正式参展,将他们的国家形象与产业优势铺陈在世人面前;另有18个国家虽未设大型展位,但派出了高规格的代表团参会,参与论坛、洽谈,他们的身影穿梭于各个角落,带来了各自国家的声音与关切。这50个国家,如同亚欧大陆上散落的珍珠,此刻,正被一根名为“合作”的丝线,串联在乌鲁木齐的舞台上,进行着一场跨越山海的深情对望。
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的人与故事是滚烫的。在开幕式现场,笔者注意到,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贸易代表团成员,身着传统的白色长袍,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一位来自德国的机械工程师,正用略显生涩的中文向身旁的新疆企业代表询问合作细节;而一群来自东南亚国家的青年创业者,则兴奋地讨论着如何能参与到博览会期间的青年论坛中。他们来自不同的起点,怀揣着各异的目标,但此刻,都汇聚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为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亚欧合作”。
“能来到这里,感觉就像站在了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一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参展商对笔者说,“我们带来了棉纺和陶瓷,希望能找到新的市场,也希望能学习到新疆在现代农业和新能源方面的经验。”他的话语简单,却道出了许多参展者的心声:博览会不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学习的课堂,交流的平台。
1800家企业竞风流:1600家国内劲旅与200家国际巨擘的碰撞
如果说国家的参与是博览会骨骼,那么企业的云集则是其鲜活的血肉。本次博览会吸引了18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参会。这又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它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展中心的各个展馆将人潮涌动,洽谈声不绝于耳。
细究这1800余家企业的构成,更能窥见其战略布局的深意。其中,国内企业1600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1600家,涵盖了从新疆本土的龙头企业到沿海地区的行业先锋,从传统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到前沿的科技研发公司。它们带着对新疆这片热土的深厚情感,也带着对开拓西部市场、利用“一带一路”桥头堡优势的无限憧憬而来。在他们的展位前,新疆的有机红枣、特色干果、优质棉花、绿色能源项目,以及数字化农业解决方案,成为了吸引眼球的亮点。这些“家门口”的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规模,参与到这场盛会中,它们是新疆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博览会不可或缺的主角。
而那200家国际企业,则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在博览会的天幕上。它们来自欧美、日韩、东南亚、中亚等地,涵盖了高端制造、智慧科技、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从德国的精密机床到日本的智能机器人,从韩国的时尚消费品到东南亚的特色手工艺品,这些国际元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博览会的内涵,更带来了全球最新的产业动态和合作模式。笔者在一家来自瑞士的钟表展位前驻足,精美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据该展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此行不仅带来了高端产品,更希望寻找与新疆本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面向中亚市场的中端产品线。这种“高端引进,本土嫁接”的模式,正是博览会所鼓励的深度合作。
1600家国内劲旅与200家国际巨擘的汇聚,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产业图景。它们在这里不是简单的同台展示,而是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与“商机对接”。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如同两股强大的河流,在这里交汇,激荡起合作的浪花,也预示着未来市场格局的悄然变化。一位国内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坦言:“我们带来了最新的光伏组件,但更想了解国际同行的技术趋势和市场策略,博览会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
千商云集寻商机:1000余家企业和采购商的“淘金”之旅
博览会,说到底,是一个寻找商机、促成交易的市场。而1000余家企业和采购商的到访,正是市场活力的直接体现。这1000余家,既有来自国内外知名的大型采购集团,也有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中小型贸易商和代理商。他们如同经验丰富的淘金者,穿梭于各个展位之间,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信息,眼神锐利地扫过每一件展品,不错过每一次介绍。
在食品展区,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采购商正与一家新疆的干果企业洽谈大宗订单,他们计划将新疆的红枣、核桃引入巴基斯坦市场;在机械展区,一家浙江的模具企业接待了多位中亚国家的潜在客户,双方就技术参数和价格进行了多轮磋商;在新能源展区,来自欧洲的几家能源公司代表,则对新疆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们与当地政府和企业代表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交流。笔者观察到,许多展位前都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现场电话、微信交流不断,空气中弥漫着期待而兴奋的“交易”气息。
这1000余家企业和采购商,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订单,更是市场的需求信号、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全球化的商业网络。他们的到来,让博览会真正“活”了起来,让“展”与“会”的联动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一位来自上海的大型连锁超市采购总监告诉笔者:“我们每年都会参加各类展会,但亚欧博览会特别‘实在’,这里的特色产品种类多,性价比高,而且能直接对接到生产源头,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这种由市场自发形成的“用脚投票”,是对博览会组织水平和吸引力最有力的证明。
60余场活动激荡智慧:新产品发布与贸促活动交织的旋律
如果说展位是静态的展示,那么博览会期间密集举办的60余场贸促活动,则构成了动态的、充满活力的乐章。这些活动,如同博览会精心编排的“节目单”,涵盖了主题论坛、专题研讨会、项目对接会、投资说明会、新产品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节奏紧凑。
笔者了解到,这60余场活动中,就包括了多场引人注目的新产品发布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博览会不仅是现有成果的展示台,更是未来趋势的预告站。那些在发布会上亮相的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往往预示着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或许是一场关于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的发布,展示了如何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提升新疆特色农业的效率与品质;或许是一场关于绿色建筑材料的推介,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深入应用;又或许是一场关于跨境电商新模式的分享,描绘了数字贸易如何重塑亚欧贸易格局。这些发布,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将长久地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
除了新产品发布,更多活动聚焦于促进贸易与投资。政策解读会为客商们答疑解惑,风险防范讲座帮助大家规避陷阱,项目对接会则直接促成“一对一”的洽谈。笔者在一场“新能源产业合作论坛”上看到,中外专家就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政策环境、投资机遇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台下听众频频点头,不时提出尖锐的问题。而在隔壁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对接会”上,气氛务实,企业代表们拿着项目册,穿梭于各国采购商之间,寻找着合作的火花。
这60余场活动,如同多声部的合唱,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指引,也有脚踏实地的操作指南;既有思想火花的碰撞,也有务实合作的对接。它们共同构成了博览会丰富多元的内涵,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观点和伙伴。这些活动,将分散的展位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将短期的展会效应转化为长期的合作动力。
站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的高处,俯瞰着人头攒动、色彩斑斓的展馆,耳边是不同语言交织的交谈声,眼前是忙碌而有序的景象。2025亚欧博览会,以其宏大的规模、多元的参与、丰富的活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亚欧合作新图景。50个国家,2800家企业,1000家采购商,60余场活动——这些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统计,它们是信任的汇聚,是机遇的集结,是梦想的起航。
这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展会,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记录着亚欧大陆在新的历史坐标下,如何通过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成果。从天山脚下到世界之巅,从古老丝路到数字未来,亚欧博览会搭建的,不仅是一个交易平台,更是一座沟通心灵、凝聚共识的桥梁。当展会的灯光最终熄灭,那些在这里建立的联系,达成的共识,播下的种子,将继续生长,开花,结果,为亚欧大陆的和平与繁荣,贡献着新的、来自中国新疆的强劲脉动。这场盛会才刚刚开始,亚欧的故事,正由我们共同书写,且听,且看,且期待。(董永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