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中的华夏古地名:巴蜀地理志与华夏起源地的关联

来源: 企业家日报网 时间: 2025-03-27 作者:

 ■ 宋翔

《华阳国志》作为东晋时期成都人常璩所著的一部以巴蜀地区为核心的地理志,详细记载了巴蜀的地理、历史与文化。其书名中的“华阳”即指华山之南,涵盖了古代巴蜀地区的地理范围。常璩在书中多次强调巴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与《尚书·禹贡》中的九州划分相联系。例如,《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这段文字明确指出,巴蜀地区(华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核心区域,而梁州的划分与《尚书·禹贡》完全一致,这充分说明巴蜀地区在华夏文明的地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华阳国志》与《山海经》的地理关联

深入挖掘《华阳国志》与其他上古文献的关联,我们发现它与《山海经》存在大量重合的地名。以 “玉山” 为例,《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提到:“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表明玉山在《山海经》中是西王母的居所,具有重要的神话意义。

在《华阳国志》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玉山”,但其对岷山、昆仑等地的记载与玉山的神话传说紧密相连。岷山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被视为蜀地的发源地,与蜀国的起源和黄帝家族紧密相连。而在《山海经·中山经》中,岷山被描述为长江的发源地,这种重合进一步证明巴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昆仑山的记载更是充满神秘色彩。《华阳国志·南中志》指出:“南中之地,古为梁州之域,西极昆仑,东至江汉。”《山海经·海内西经》则将昆仑描述为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在《山海经》中是神话中的神山,象征着华夏文明的神圣起源,而在《华阳国志》中,昆仑是巴蜀地区的地理标志,这表明巴蜀地区在华夏早期神话和地理认知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

二、《华阳国志》与《诗经》《尚书》的地理关联

《华阳国志》与《诗经》《尚书》的重合地名进一步印证了巴蜀地区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性。“江、汉”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是巴蜀地区的重要河流,而在《诗经·小雅·四月》中是南国的重要地理标志。具体来说,《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 而《诗经·小雅·四月》则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的诗句,这表明江汉在《诗经》中是南国的重要地理标志,与《华阳国志》中的记载相呼应,进一步证明了巴蜀地区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梁州” 在《尚书·禹贡》中是九州之一,而在《华阳国志》中是巴蜀的核心区域,这种重合凸显了巴蜀在华夏文明地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华阳国志》与《黄帝内经》的地理关联

更有趣的是,《华阳国志》与《黄帝内经》中也存在重合地名。“华阳”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是巴蜀的核心区域,而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是天地之气的重要来源。岷山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是蜀地的发源地,与蜀国的起源和黄帝家族紧密相连,而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是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这种重合表明巴蜀地区在华夏早期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华阳国志》与其他上古文献的地理关联

除了上述文献外,《华阳国志》还与其他上古文献存在地理上的关联。例如,《淮南子》中提到的“岷山”与《华阳国志》中的岷山在地理方位和特征上具有一致性。《淮南子·地形训》中提到:“岷山之阙,为河之源。”这与《华阳国志·蜀志》中关于岷山是长江发源地的记载相呼应,进一步证明了岷山在华夏早期地理认知中的重要地位。

五、巴蜀地区与华夏起源地的关联

综合来看,《华阳国志》中记载的古地名与众多上古文献高度重合,从地理、历史、文化、医学等多个角度证明了巴蜀地区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巴蜀不仅是华夏早期地理认知的重点,也是神话传说、历史记载和医学体系的重要发源地。地理标志的重合表明巴蜀是华夏早期地理认知的核心区域之一;历史传说的相似性显示巴蜀是华夏早期神话和历史的发源地;九州划分中梁州的核心地位凸显巴蜀在华夏文明地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医学体系中地名的重合表明巴蜀是华夏早期医学体系的重要源头。

六、结论

地理是文明发展的基石。通过对《华阳国志》与其他上古文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巴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其在华夏早期的地理认知、神话传说、历史记载和医学体系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华夏文明起源的认识,也为重新审视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戴琳

猜你喜欢

top